腸病毒好發季節 提升寶寶免疫保護

如何預防腸病毒?落實勤洗手,病菌不入口

夏季是腸病毒開始活躍的時候,許多小朋友因此發燒、嘴巴破而疼痛不堪、甚至手腳長滿紅疹而被帶來就醫,看在爸媽眼裡心疼不已。

Cascade
photo credit: SCA Svenska Cellulosa Aktiebolaget via photopin cc

腸病毒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型及B型、伊科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等共60餘型,人類是其唯一宿主及感染源。

腸病毒通常流行於夏季,在台灣每年5~6月及9月是流行高峰,但全年皆有個案發生。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膜炎、腦炎、肢體麻痺甚至死亡。

腸病毒主要經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傳染,而接觸病人的分泌物也會受感染;潛伏期約2至10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就有病毒存在,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達8到12週之久,所以病患痊癒後可能仍具傳染力。

許多人感染腸病毒後沒有症狀,或只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或腸胃不適;有些人只有發燒合併皮疹;少數人則會引起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新生兒甚至可能導致敗血症。

小朋友感染腸病毒通常會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會在手腳、臀部出現隆起紅疹,頂端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平均病程7~10天。疱疹性咽峽炎則會發高燒,口腔出現水泡,之後破裂變成潰瘍,平均病程4~6天。此時病童可能因疼痛而拒絕進食,有些人便需住院給予點滴補充。

目前腸病毒尚無特效藥,主要是給予止痛、退燒、水分補充等症狀治療,鼓勵小朋友進食布丁、冰淇淋、奶昔等流質、冷軟質的飲食,以補充體力避免脫水。病童應在家休息至少一週,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免病毒傳播;同時應注意有無出現持續昏睡、嘔吐、肌躍型抽搐(全身突發式顫抖而有點類似受到驚嚇的動作,於睡覺時發作特別頻繁)、呼吸或心跳急促等重症前兆。

其中,罹患手足口病、五歲以下兒童、發病後七天內的病童必須特別注意觀察。一旦發生腸病毒重症,必須住院甚至加護病房照護,並可嘗試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但其療效仍待確認。

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其他腸病毒至今無疫苗可用。因此,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很重要。幼兒在腸病毒流行季節應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大人回家後先徹底洗手更衣再接觸嬰幼兒,避免接觸病患(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玩具應經常清洗消毒,新生兒盡量餵食母乳。

另外,處理患者糞便之後及飯前應洗手,不要共用奶嘴或共食。對於常接觸的物體(如門把、桌椅、餐桌、樓梯扶手)、玩具、寢具等,可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書本等物品清洗後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但須注意,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因此酒精性乾洗手液的預防效果不大。

由於腸病毒疫情仍處於高峰期,暑假小朋友參加安親班、夏令營,都有機會遭感染,或將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中嬰幼兒,因此大家都要注意加強衛生習慣,共同對抗腸病毒。

來源:KingNet-永和耕莘醫院 小兒科 林明弘醫師

 

如果喜歡敝站文章的話,請給我們一個讚,這是敝站成長的原動力,謝謝您!

 

 

免責聲明: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