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擁有好氣色?了解荷爾蒙失調原因及症狀

想要擁有好氣色?了解荷爾蒙失調原因及症狀

荷爾蒙(hormone)源于希臘文,就是激素,是人體內分泌系統分泌的能調節生理平衡的激素的總稱。各種荷爾蒙對人體新陳代謝內環境的恒定,器官之間的協調以及生長發育、生殖等有調節作用。它不但影響一個正常人的生長、發育及情緒表現,更是維持體內各器官系統均衡動作的重要因素,它一旦失衡,身體便會出現病變。一個人是否能達致身心健康,荷爾蒙擔當舉足輕重的地位。

Morning Eyliner II
photo credit: André Benedix via photopin cc

在所有的荷爾蒙當中,對於女性影響最大就是女性荷爾蒙。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及黃體素統稱女性荷爾蒙(尤其是黃體素最為重要),它是孕育新生命及維持母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種荷爾蒙。

讓你荷爾蒙失調的幕後黑手

一、受到精神壓力和節食等影響的失調

下丘腦是指揮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司令塔,但它同時也控制著自主神經系統,這意味著它非常容易受到精神壓力的影響。下丘腦的結構十分纖細,即使是微小到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精神壓力,它也會非常敏感地對其產生反應。所以有時候會聽到人說“明明正要到生理期可是一旅遊就不來了”,那正是因為旅遊的樂趣在無形中也被身體當成了精神壓力,進而使生理週期受到了影響。

二、特殊時期的失調

在女性的一生中,有兩個時期女性荷爾蒙會發生較大的變動,一個是青春期,一個是更年期。在青春期,因為女性的身體發育未成熟,還未能很好地控制荷爾蒙的平衡,所以生理週期也往往十分混亂。

而在更年期,從卵巢分泌出來的荷爾蒙量減少,身體不能適應變化而發生了混亂。在更年期中女性之所以會出現焦躁、眩暈、面色潮紅等等症狀,都是因為下丘腦感覺到了女性荷爾蒙的減少而加強了催促分泌的指令,使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無法順利進行。

缺乏荷爾蒙困擾多

  1. 失眠頭痛:失眠、多夢、疲倦、頭痛。晚上催眠的方法皆用盡,還是睡不著。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困倦嗜睡,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
  2. 月經失調:好朋友總是不按時出現,不是提前就是延後。提前還好說,但延後就不安了,疑神疑鬼地算日子,或是懷疑安全措施是否出問題了。好不容易來了,卻發現在它該離開的時候,又拖拖拉拉地不肯走。
  3. 皮膚衰老:皮膚出現鬆弛,白皙的肌膚也日漸粗糙,毛孔也膨脹粗大起來,甚至連色斑也跳出來搗亂,鏡子中呈現出來的是標準的“黃臉婆”。
  4. 煩躁胸悶:心慌氣急、易激動甚至狂躁,會因一件小事與同事或家人爭吵,總是擺出一副“不高興”的樣子,有時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夜間睡覺時會因為胸悶而被憋醒,嚴重時會出現血壓也會像你的爆脾氣一樣,說翻臉就翻臉。
  5. 不孕:內分泌失調使得大腦皮層對內分泌的調節不靈,或是子宮內膜受損,對女性激素的反應不靈敏,反射性地影響內分泌調節,降低受孕成功的機會。
  6. 肥胖:喝水都會胖,那可能是體內內分泌失調,過多的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注意膳食平衡等飲食習慣都會對內分泌產生影響。
  7. 乳房脹痛、乳腺增生:其主要原因都是內分泌失調。乳房更重要的是通過雌激素的分泌促進其生長發育,所以一旦內分泌失衡,紊亂,便容易形成乳腺增生及乳腺癌。
  8. 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量不規律、痛經、月經失調等都是婦科內分泌的疾病,還有一些乳腺疾病也和內分泌失調有關。

內分泌失調重在調理

1、運動調理

平時應該注重戶外活動,積極參加健身運動,日常應該按時作息,做到雙管齊下。特別需要控制夜生活,應該確保充足的睡眠。

2、排毒調理

注意保持大便、小便、汗腺的通暢,讓身體產生的一切廢物、毒素有通暢的排泄管道,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時補充飲水,重視便秘等症狀的防治,該出汗時就需要出汗。

3、飲食調理

食物應多品種多變化,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與刺激性食品,烹調用油以植物油為主,動物油為輔,以獲取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從而調理內分泌失調。

4、性生活調理

研究表明,乳腺小葉增生、黃褐斑等許多內分泌疾病,都與長期單身、夫妻生活不和諧、或夫妻生活過少等有重要關係,所以,保持家庭和睦,夫妻生活和諧,對保持女性身心健康、延緩卵巢功能衰退、調節內分泌失調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精神調理

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特別需要重視如何放鬆,減輕心裡壓力,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努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驚、怒、恐等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內分泌失調。

女性內分泌失調會使身體出現很多諸如黃褐斑、雀斑等問題。這惱人的問題很多都是由於內分泌失調的原因引起的。身為一個女人,要做到內分泌平衡,才能守住我們的美麗容顏!

來源:太平洋女性網

 

 

如果喜歡敝站文章的話,請給我們一個讚,這是敝站成長的原動力,謝謝您!

 

 

免責聲明: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