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天可以洗幾次澡?孕婦洗熱水澡會傷到胎兒嗎?

夏天一天可以洗幾次澡?孕婦洗熱水澡會傷到胎兒嗎?

夏日懷孕的準媽媽們,不得不忍受炎炎夏日,出門便滿頭大汗。恨不得一天多洗幾次澡,趕走身上的黏膩感。

shower
photo credit: maessive via photopin cc

一、每天洗澡不超過3次

體溫升高 更易燥熱

懷孕以後,孕婦生理會發生一些奇妙的變化,由於孕激素的作用基礎體溫會升高。

基礎體溫是指清晨醒來在身體還沒有活動的情況下測出來的體溫。一般來說,孕婦的基礎體溫比平時升高0.5℃左右。這樣一來,孕婦比從前更易感到燥熱。

進入炎熱的夏季,洗澡更成了每天生活的必須。孕婦是要多洗澡,還是少洗澡?

每天洗澡不超過3次

婦科專家表示,懷孕以後,女性皮膚上皮屑會增多,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也旺盛,因此孕婦必須注意皮膚衛生。洗澡不僅能使身體保持清潔,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然而次數要適當,夏季酷熱,每天洗澡可以兩次,但不要超過三次,洗太多次澡不僅累人,對皮膚不好,還會使皮膚表層受到刺激,影響胎兒的安穩狀態。

二、孕婦洗澡四個注意

懷孕以後,由於體內分泌的改變,新陳代謝逐漸增強,汗腺及皮脂腺分泌也會隨之旺盛。因此,夏季孕婦比以往更需要洗澡,以保持皮膚清潔,預防皮膚、尿道感染。

但是,如果在洗澡時不注意方法,有可能對母體和胎兒的健康造成永久性的損傷。那麼,孕婦洗澡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站著洗,別坐著洗

懷孕後,孕婦的內分泌功能發生了多方面的改變,陰道內具有滅菌作用的酸性分泌物減少,體內的自然防禦機能降低。

此時如果盆浴,水中的細菌、病毒極易隨之進入陰道、子宮,導致陰道炎、輸卵管炎等,或引起尿道感染,使孕婦出現畏寒、高燒、腹痛等症狀,這樣勢必增加孕期用藥的機會,也容易導致畸胎或是早產的現象。

2、20分鐘以內,別洗太久

浴室或或浴罩空間狹小,水氣彌漫,孕婦在這種環境下待久了,容易會出現頭昏、眼花、乏力、胸悶等症狀。

這是因為浴室內的空氣逐漸減少,溫度又較高,氧氣供應相對不足,加上熱水浴的刺激,會引起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使孕婦腦部供血不足。

同時胎兒也會出現缺氧、胎心率加快,嚴重者還可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受到不良影響。因此,孕婦在進行熱水浴時,每次的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

3、夏季沖涼 水溫不超38度

洗澡水太燙,會使得孕婦全身皮膚、肌肉血管擴張,可能引起子宮胎盤血流量短時間減少,造成胎兒缺氧。

早期的胚胎生活在高溫環境下,極易受到傷害,高溫會殺死那些分裂中的細胞,使組織停止發育,特別是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極易受到損傷而造成畸胎。

臨床研究發現,孕婦體溫較正常上升2℃時,就會使胎兒的腦細胞發育停滯;如果上升3℃,則有殺死胎兒腦細胞的可能,而且因此形成的腦細胞損害多為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損害,孩子出生後可出現智力障礙,甚至可形成畸形,如小眼球、唇裂、外耳畸形等,有的還可導致癲癇病發作,嚴重者還可導致流產。

總之,由於個體差異和懷孕時間的早晚不同,胎兒受害程度也有不同的差別。一般來講,水溫越高,持續時間越長,損害越重。所以,孕婦沐浴時水的溫度應掌握在38℃以下,並最好不去溫水池或澡堂洗澡,避免熱水浸沒腹部。

4、敏感部位清洗有學問

1、外陰

準媽媽沖涼,除了清洗全身皮膚之外,最重要的是外陰部位。清洗外陰最好用清水洗,儘量少用洗劑,也不要沖洗陰道,否則會影響陰道正常的酸鹼環境而引起感染。大便後最好也要清洗肛門,還可有效防治痔瘡。同時,洗完澡後,別急著穿上內褲,可穿上寬鬆的長衫或裙子,等陰部風乾後,再穿上,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陰部痛癢。

2、乳房

懷孕期間,乳房的變化也是最大的。洗澡時,準媽媽應用溫水沖洗,動作要輕柔,不可用力牽拉乳房及乳頭,更不可用力搓揉,以免引起宮縮不利胎兒。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一手往上輕托乳房,另一手指腹順時針方向輕揉。在沐浴之後,可以適當抹些橄欖油,以使乳房皮膚滋潤而有韌性,這樣分娩後才經得起嬰兒吸吮,否則易發生乳頭皸裂。

3、肚臍

肚臍雖然小,看起來好像也跟寶寶沒多大的關係,但一樣不容小覷。在每次洗澡前,準媽媽可以用棉花棒沾點乳液來清洗污垢,等其軟化後再沖洗。如果無法一次清除乾淨,不要太過勉強,以免因為用力過度而造成破皮出血,反而容易引起感染。

4、頸部耳後

頸部、耳後是污垢容易堆積的部位,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準媽媽在清洗的時候切忌使勁搓,尤其要注意頸部容易生長小的絲狀疣,一旦搓破,會引起感染。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用手指指腹輕輕向上來回搓揉。

5、腋下

準媽媽們腋下汗腺豐富,一天不洗澡,味道都難以忍受。因此,在洗澡的時候,可抬起胳膊用溫水沖洗,因腋下皮膚組織較鬆弛,可以把沐浴乳搓出泡沫後清洗,再以指腹按揉,促進血液循環。

來源:太平洋親子網

 

 

如果喜歡敝站文章的話,請給我們一個讚,這是敝站成長的原動力,謝謝您!

 

 

免責聲明:站內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若有醫療或與身心相關之專業問題請洽詢專業的醫師與護理人員,避免造成誤導或誤判情勢!

發表迴響